心理學家爸爸反對零歲開始比較 催谷成績不如培養社交能力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8/12/26 17:3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6

分享:

分享:

臨床心理學家爸爸認為,與其學興趣班,不如多學生活技能。

兒童抑鬱情況日益嚴重,大人可以怎樣預防兒童抑鬱?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研究隱青問題,一直關注兒童抑鬱問題,作為家長,他在兒子小學階段,特別重視他要具備良好的社交技巧,他強調小朋友跟別人建立良好互動關係,便可以維持精神健康,有效預防抑鬱。

黃博士是港大社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,他分享到因自己的讀書經歷比較曲折,故特別關心小朋友成長問題,並專門研究隱青。他強調自幼的返學回憶不是太開心:

自幼離不開考試默書,令我不喜歡讀書,但我喜歡學習,尤其很早已愛觀察人,只是對重複背誦感到厭悶。

黃博士中學成績只是一般般,直至16歲到澳洲留學,因找到有興趣科目,開始改變,用年半時間追回所有學科程度,19歲拿獎學金入大學;讀完學士後曾回港一段時間,曾到補習社教了1年,因此認識填鴨教育對孩子禍害,決定回澳洲修讀博士,希望可以改變一些事。

他強調今天兒童壓力大,部分原因是父母感到教育沒有選擇,但其實是有。

我不認同小朋友要在零歲開始比較,或由細學很多知識,那是很無謂的做法!尤其男仔,可能16歲才開竅,可以發奮讀書,但很多父母小學已谷盡小朋友,結果小朋友18歲便會拋下書本。

黃博士認為教小朋友照顧動物,可以讓他建立同理心。(陳智良攝)

而面對自己小四囝囝Carlos的教育,他謂對成績很平常心。不要求他要學太多術科的東西,反而最重視其社交發展。

我會銳意營造社交環境,例如一起行街市、帶狗仔散步,等他見多些人;因為人是群居性,社交生活良好的小朋友,絕對有利日後精神健康。

小四的Carlos不用學太多興趣,會自己練習書法。(陳智良攝)

他謂街市有自然和真實語境,當小朋友問商販問題或幫手議價,便會建立信心。另外,社交技巧要在日常生活多讓孩子觀察,由大人示範,故他不讚成小朋友用手機去代替正式的人際交流。

面對面的溝通才有表情語氣,孩子跟手機是學不來社交,對他們很不利。我認為小學階段毋須學太多東西,除非小朋友自己喜歡,否則學多些生活技能可能更好。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記者